新华社呼和浩特3月17日电(记者李云平、刘懿德)“以前用的地膜太薄,一扯就碎,好多都埋在地里。现在地膜厚了,污染少了,大家也都乐了?!痹谀诿晒抛灾吻犹椎厍患业啬せ厥掌笠蛋旃遥父雠┟裾然鸪斓靥嘎鄣啬?,他们决定今年种地用新国标地膜,向薄地膜说再见。
眼下正值春耕时节,内蒙古河套农民忙碌起来。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镇东升村,农民李新高开着拖拉机,拉着自制大铁耙在耕地上来回行驶。“必须要搂走秸秆和残膜,要不然影响种地。”他指着地头一大堆混合有残膜的秸秆说。
李新高说,覆膜能增温、保墒、除草,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大家对地膜既爱又恨,它让玉米亩产从1200斤提高到2000斤的同时,残留污染问题成为农民的烦心事儿。”他说。
东升村农民段强元告诉记者:“地膜到秋天一碰就碎,塑料片片都留在地里了。”看着地里还有很多残留的细小碎膜,大家束手无策。而残膜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导致作物减产甚至土地无法耕种。
为减少残膜污染、提高回收率,我国从去年5月1日起实施农用地膜强制性国家标准,最低厚度从0.008毫米提高到0.01毫米。
在乌拉特后旗宇润远景节水灌溉有限责任公司,工人把刚回收的残膜进行去除杂质、清洗处理、融化,加工成塑料颗粒。这些塑料颗粒加入新料后,主要用于生产滴灌管带。该公司负责人张永军说:“以前的地膜太薄,回收率不到五成。去年部分农民用了新国标地膜,往下扯时都是整条整条的,回收率在八成以上?!?/p>
张永军说,现在新国标地膜回收量大,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回收企业有利可图,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儿。
农民、回收企业的积极性提高,政府有关部门也已经行动起来。巴彦淖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张明晓说:“全市已开展执法抽查工作,在地膜流通领域严格管理,避免非国标的薄地膜流入田间地头?!?/p>
据巴彦淖尔市农牧局农业环境?;つ茉醇嗖煺靖闭境ぱ畈ń樯埽衲耆屑苹谖诹核睾A饔蚩?万亩地膜全回收试点,推广使用新国标地膜,提高地膜回收率。全市每个旗县都已成立地膜回收企业,实现地膜统一收集、加工、再利用,逐步构建完整的地膜回收体系。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必须要把地膜污染减下去。”李新高嗓音洪亮地说,“新国标地膜是个好东西,政府支持农民使用,企业花钱回收,我们必须要跟薄地膜说再见!”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