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明天一定会很好”“我们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我们可以辐射到周边几个省区”……沿着长江经济带采访,听到最多的词莫过于“我们”。各地方、各部门在介绍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做法和经验时,常常用“我们”这个第一人称来叙述,流露出格外的自信与自豪。
“我们”意味着,不是单枪匹马,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抱团发展、协同作战。从长江上游一路走来,感受到“我们”的能量无处不在:江边植柳,是几代人的接力,社会各个群体也参与其中;非遗文化传承,既在学中干、干中学,又能带动村民致富;一个港口码头,集水运、铁路、公路为一体,交通“聚合”让物流更顺畅……从植树护绿到基础设施建设,从文脉承续到乡亲们一起致富,让陆??盏炔煌日业健敖换愕恪保踩谩拔颐恰北舜说氖纸艚粑赵谝黄?,这是长江经济带整体发展、协同一致的题中之义。
不过,“我们”要真正成为一个统一体,也并非易事。仔细分析会发现,说的是“我们”,但以“长江视野”看,往往还是“我”。仍有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现象,“谋一域”的多、“谋全局”的少。比如,有地方谈绿色发展,只顾说经济增长,绿色似乎只属于上游地区的事;有地方谈区域资源整合,往往想要的太多、能给的太少,在融入长江经济带过程中找不到特色优势;有地方谈口岸的开放型经济,引进的企业多、进口贸易多,而走出去的企业少、出口比例小,开放属性显得有些失衡……实际上,各地如果不能把自己放在长江经济带的大视野中来思考问题、找准定位、谋划未来,就很难有真正的“我们”。
这需要破除“唯我”的思维。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有长远眼光、宏大视野。长江水是流动的,各地区也是在同一个流域内谋求共同进步,如果没有“流域意识”,或者停留在自己的方寸之地,很容易贻误互相合作、协同发力的机会。长江之上,“没有谁是一座孤岛”,也没有哪个地方会白白牺牲或者一味索取。
像上游的山区、贫困地区,作为长江的源头也是长江经济带的起点,?;に?、涵养生态,何尝不是为中下游的发展提供了“生态公共产品”?可以说,立足于全流域,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发展定位和功能担当,一些地方让生态产品越来越丰富,其他地方因此具有了足够的发展开拓空间,也要做到反哺、普惠,让那些为生态改善不吝付出的地方能够共享发展的成果。立足流域发展的互动、互补,才能解决区域合作虚多实少、城市群缺乏协同的问题,让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平衡更协调、带动力更足。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每个地区、每个港口、每种交通、每个人其实都面对一整条长江、拥有一整条长江,关键是定位好、?;ず?、利用好?;钤驹谝瞬厍摹叭恳瞎ぁ敝驹刚咄盘寰拖嘈?,单个蚂蚁力量虽小,抱团就有无穷力量。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走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协同合作才有力、立足全局方开阔。大江之水向东流,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未来一定无限好。(李洪兴)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