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于3月10日下午3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多名政协委员就有关议题作大会发言。
3月10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这是李卫委员代表无党派人士界作《改革科技评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成效》的发言。 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卫]近年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重要进展。按实际购买力计算,我们的科研总投入已是世界第一,从事科技工作的人数和专利论文数量也达到世界第一。但总体来说,科技成果仍然是多而不新,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成效与科技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我国有很多艰苦耕耘、无私奉献的伟大科学家,可为什么整体上科研成果的含金量还是不高?虽然我们科研环境有较大改善,但在现实中仍存在一些不利于科技创新的现象。
现象一:政策满天飞。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和意见,描绘了科研工作的美好蓝图,但是飞在天上的多,落到地上的少。从国家宏观政策颁布到执行细则出台往往要很长时间,到了基层对政策执行又变了样。有时刚刚明确如何执行,政策又变了。有的科技人员反映,政策满天飞,疲于应付。
现象二:大起大落??蒲邢钅康牧⑾罘执笮∧辏⒁荒瓯ヒ荒?,这样大起大落的项目支持方式,很容易造成关键科研人员流失、重复劳动增多、效率低下等问题,导致科学研究也出现“烂尾楼”现象。
现象三:人情难却。近些年,科研“公关”风盛行,从项目立项评审到结题总结再到科技评奖,评审专家往往都被各种打招呼、走关系所困扰。
现象四:只认“一”,不认“二”。论文发表时只有第一作者被认可,科技评奖时第一获奖人比其他人荣耀高出十倍不止。这种只认第一的做法,扼杀了科研工作中应大力提倡的合作精神。
其他还有类似“科研人员无暇做科研”“科研经费超高虚报”“项目申请重宏观、轻细节;检查重形式、轻内容;结题重数量、轻质量;成果重文章、轻转化”以及“项目评审投票决策机制往往会导致评审结果折中平庸化”等现象。
影响国家创新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科技评估考核体系,这是科技改革的“牛鼻子”。我国的科技考评体系,历经改革,但在很多地方实质上仍停留在重论文专利数量、轻创新创造质量的阶段,严重影响到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的实施。
为此,建议:
1.强化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加强对科研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进行考核评估。考核内容包括对政策理解的准确性,贯彻实施的时效性,科研项目布局及创新驱动战略的科学性,科研管理的合规合法及公正性等。
2.建立与完善分类评价体系,对科研成果的评估要差异化、多元化。从原创性、成果实效性、预定目标完成度、论文专利影响度等多个维度,综合评估科研成果,并进行项目结题几年后的再评价。对于大学、科研院所及企业类研发机构,在考虑其科技成果的综合价值时,要有不同的偏重性。应允许研究人员自主选择最适合的评价方式,更多鼓励协同创新。
3.加大项目评估的成本投入,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评估。拿出较高比例经费用于项目的检查、评估,这种多投入的成本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评审不仅要追求程序公正,还要追求结果正确。要确保专家组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对项目的准确理解,鼓励质疑与讨论?;挂ㄖ允谐∑拦烙氪笾谄拦溃匾庇萍即葱碌某晒约白易榈钠拦揽己艘饧居谥?,接受社会与大众的监督。
4.建立评审专家信用制。重大项目探索项目首席评审专家负责制,让每个重大评议项目都有实质上的“甲方”。对科技创新的“法官”建立考核问责和责任倒查机制,从根本上消除项目评估中的人情票、关系票、随大流票等不公平、不负责任现象,形成不想、不敢也不必打招呼的健康科研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