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华社记者的镜头下,春运,是分别太久后孩子一句怯生生的“爸爸”;是军人丈夫和列车员妻子在月台上的片刻团圆;是写着“保重”的车窗玻璃……父母在这头,子女在那头,每一张好照片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故事的终点,叫做“家”。愿每一个离家在外的你,保重!
家门口的“等待”
2017年春运期间,我跟随在粤打工的33岁油漆工石欣,全程记录了他的返乡之旅。
2017年1月19日,一个下着小雨的寒冷早晨,在跨越900多公里,辗转了20多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石欣的家乡——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溜豆村。
我和同事跟在石欣身后,拐过一道路口,看见不远处有个小小的身影,走在前面的石欣用方言喊了一声,“家鸿”。正是他在外打工最思念的儿子!本能让我马上握紧了手中的相机。
然而,跟想象中父子团聚的情景完全不同的是,小家鸿并没有跑过来撒娇,而是呆呆站在原地,怯怯地叫了一声“爸爸”——才3岁的孩子,已经很久没有见到爸爸了。
看上去似乎有点生疏、有点距离的父子相聚,被我用相机定格了下来。
这组图片报道被新华社新华全媒头条播发后,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社会反响,迅速登上各大新闻App的首页头条,在网上引发了超过1亿次的点击。几十万条网友评论中,很多人都讲述了自己相似的经历。在那个时刻,在春运路上,正奔波着许许多多的游子,每个踏上归途的人,可能都有一个“3岁的孩子”,在等待着他。
这些年来,我和同事们也一直在微信上跟石欣保持着联系,关注着他和家鸿的变化——当年只是在广州一个小厂里给游乐设施喷漆的石欣,现在已经凭着手艺,把喷漆业务扩展到了全国;家里的老房子旁新盖起了漂亮的二层小楼;当年3岁的小家鸿,目前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会用微信让爸爸远程辅导作业,会用稚嫩而响亮的声音带领全班同学朗读生字词,石欣朋友圈的照片和视频里,满满都是笑容。(记者 梁旭)
月台上的“团圆”
樊鼎是在一线执勤的边防军人,雷云是奔波在铁路线上的客运列车员,两人经过六年的爱情长跑和两地分居,终于在2016年的元旦领证结婚。但由于春运临近,他们连喜酒都没摆、一天婚假也没休,又各自奔赴工作岗位,忙碌起来。
由雷云所在单位担当值乘任务的一次临客列车给了这对新人意外相聚的机会。
2016年2月3日下午,樊鼎来不及换下军装,就从他执勤的广州南站调班,赶到30公里外的广州东站,雷云值乘的临客列车将在这里靠站。
当列车门打开,看到新婚妻子的一刹那,樊鼎这个一米八的汉子不禁泪湿双眼?!肮チ?,我们基本都是半年才能见上一次面……但不后悔,正因为互相支持和理解,才支撑我们走到今天?!?/p>
等到独自坐在办公室编辑这组稿件时,我终于忍不住流泪了。这是春节思乡情感共鸣的眼泪,是被樊鼎雷云感动的眼泪,更是被舍小家顾大家奉献精神感动的眼泪。
太多回家路上的人们和我有一样的感受。这一图片故事经新华社刊发后,瞬时网友跟帖无数,堪称“一次离别,看哭全国人”。当晚央视《新闻1+1》主持人白岩松全文播报并配发评论。有网友说“这个故事可以直接上春晚”。
樊鼎和雷云也因此收获了意外惊喜。那年春节后,央视财经频道的造梦新栏目《完美婚礼》邀请他们作为首期嘉宾,在北京中国铁道博物馆专门搭建了一个火车月台外景,帮小两口“补办”了一场盛大婚礼?。钦?刘大伟)
车窗上的“保重”
2011年,我第一次参加春运报道。分社的老同事翻出了一些春运经典照片让我们学习:背着包裹的“春运母亲”、北京火车站仰头张嘴想吃方便面的小女孩、拿着火车票的粗糙的手……这些照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同事叮嘱,春运报道要能“看到人”。
2011年1月18日,春运开始前一天,我和同事来到杭州火车站。那时候的火车还没有现在的高铁那么快,当天上车的这些旅客,很有可能春运首日依然奔波在回家的路上。
那天的天气有些阴沉,看着一批批旅客拎着包裹下车上车,一列列火车进站又远去,我用相机记录他们的身影。
在一趟将要开往甘肃的列车旁,我停了下来,因为看到一个车窗玻璃上写着“保重”两字。
这时乘客们已经基本都上车,站台上留下不多的送站旅客。车窗里两位老人,一位正在擦拭眼睛,另一位在小本子上写字,再透过窗户拿给车外的中年男子看。两位老人挥手让站台上的男子先走,他却一直站着,不断低头拭泪。小小的车窗成为临别沟通的桥梁,玻璃上的“保重”则是他们对彼此最深情的叮嘱。
天上不知道什么时候飘起了雪花,火车也徐徐开动,这个男子跟着火车往前走,直到列车驶出车站,完全看不见了,他才慢慢转身准备离去。
我上前询问,这位男子姓白,在浙江宁波工作,由于父母不能留下过年,他特意来杭州送父母回甘肃老家。为何这次离别如此伤感?他没有透露。
第二天,春运首日,这张题为“车窗里的风景”照片登上了新华每日电讯头版,也成了历年春运常被提及的瞬间之一。
从那以后,我几乎每年都会拍摄春运,每次都会想起这张照片,想起春运报道中镜头前经过的旅客们。每一个行囊都装着故事,每个人的眼里都饱含深情。售票大厅里,买到票的人脸上印着欣喜,买不到票的垂头遗憾。带着大包小包踏上旅途的人们,尽管辛苦却大多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因为旅途通往家的方向。
如今,距离我第一次报道春运已经过去十年,祖国的面貌日新月异。春运列车不再一票难求,高铁发展让旅途不再漫长,电商物流使背包越来越轻,移动网络让天涯近若咫尺。
十年,我也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变成2岁多孩子的父亲,越来越能理解“分别”和“团圆”的意义。
偶尔再翻看《保重》这张照片,我想,这两个字应该也是孩子给踏上旅途的父母的叮嘱吧。
愿每一个在春运旅途上的你,都能保重。(记者 鞠焕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