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 题:家长群变“压力群”“夸夸群”,到底谁之过?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日前江苏某家长的一句心声,激发了很多家长的强烈共鸣。原本为帮助孩子成长、加强学校与家庭沟通而设置的学校家长群,演变成“压力群”“夸夸群”,到底是谁的责任?背后折射了教育领域哪些深层矛盾?
家长吐槽:家长群压力多多
“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家长对家长群的吐槽主要集中在四重压力上:
——第一重:群多、信息多、回复多、点名多,很多人觉得学校家长群比职场工作群还令人紧张。
“每天下班打开家长群一看,未读消息至少上百条?!奔易≈厍焓杏灞鼻奶吩檬且晃欢⒙杪?。她手机里除了最常见的班级群,还有专门用来布置作业的群、各种幼儿园兴趣班群等,大大小小算下来有十多个。
“稍不注意,重要通知就会被各种回复淹没?!惫笱羰忻裢豕妓?,之前因为没及时回复,他曾被老师点名批评,于是专门将家长群置顶。另有家长表示:“家长群成了‘夺命call’?;馗赐砹说忝?,作业批错了点名,孩子考不好也点名?!?/p>
“虽然国家要求学校减负,但实际上现在很多小学生作业负担依然很重。相当一部分作业,学校要求家长一起陪同才能完成。要是做不好,会被老师点名或直接晒图,压力真的很大?!币晃患页ざ约钦咚?。
——第二重:除了繁重的课业内容,各种摊派的刷票任务也令家长烦不胜烦。
一些学校参加比赛、评比,会把投票任务分派到各个班级,班主任在家长群发动家长及其亲友点赞、投票,还要求上传投票截图。
——第三重:在上述“刚性作业”之外,各种排名、攀比的无形压力,更令家长紧张、焦虑。
很多家长反映,虽然教育部门严禁以任何形式、方式公布中小学生考试成绩及排名,但仍有一些学校老师用各种方式在群内对孩子的成绩进行比较、点评。
山东省一所私立学校的学生家长章女士说,其实有些功课完成后在书面打卡表上体现就可以,但有些家长非要拍视频发到群里,这家孩子写了三篇功课,那家孩子就要四篇?!氨纠次颐怯凶约旱难鞍才?,现在每天打开手机一看全是这些东西,瞬间就焦虑了?!?/p>
——第四重:为让孩子得到老师特殊照顾,一些家长在群内对老师进行夸张的赞美、追捧,家长群成了“夸夸群”。
受访的多名家长提到,群里老师一旦发话,就有不少家长凑趣,围着老师长篇抒发感激心情。一些家长喜欢用诗词歌赋来赞美老师,没那么“有词儿”的家长会觉得落后、别扭,还有急坏了的家长硬是找同事帮忙拼凑打油诗。
权责界限不清、规定落实不力
“变异”的家长群,折射出家校之间权责界限不清、相关教育规定落实不力等问题。
重庆市政协委员、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程德安认为,造成社交平台上出现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和老师对家长群的性质未达成共识,对彼此在平台中应扮演的角色没有清晰的认知。
专家认为,学校和家庭教育之间的责任不能混淆,前者以共性教育为主,后者则应以素养、个性化培养为重。
此外,针对家长批改作业、教师发布排名等现象,相关部门也出台了规定,但一些地方落实不力。
2018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中小学生减负措施》明确规定,教师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家长代为评改作业,严禁以任何形式、方式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及排名。但在一些地方,此类现象依然屡禁不绝。
一些教师反映,减负政策并未有效落实,教师负担太重,不得不“甩锅”给家长。广州一所中学的老师说,老师除备课教学外,还有教研、培训、批改作业等任务,有时还有上级部门下达的其他任务;因课表容量和在??问庇邢?,有些任务只能靠家长帮助完成。特别在小学时期,孩子学习习惯尚在养成,需家长深度参与到家校共育中。
也有老师表示,部分教师自身的确存在问题,不能严于律己,缺乏责任担当,在与家长沟通和家校协同过程中,方式方法也欠妥,给家长和学生带来更多压力。
专家认为,家长群所反映的焦虑与压力,也有部分来自家长。望子成龙的期待、在激烈竞争中胜出的欲望,令一些人有意无意加剧了家长群的攀比氛围。
回归本源:设定规则、明确边界、切实减负
“群要有群规?!币晃患页け硎?,家长群方便快捷、交互性好,但要明确规则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如北京市教委2019年发布通知,规定群内不得发布学生成绩、排名,不得发布与教育教学无关信息。要尊重学生隐私,不刷屏问候、点赞等。北京一位家长表示,目前群内老师发布通知后,家长一般都无须回复,也不会错过重要信息,感觉“很清净”。
有专家表示,需对教师在群内沟通内容加强规范与引导,如关于孩子个人情况的沟通应尽量回避家长群,老师可选择打电话、私信或面谈等方式,既?;ず⒆拥淖宰鹦?,也能更深入平和地了解情况,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此外,家校之间需明确哪些内容属于共育范畴,边界要清晰,不能无限制地把原本该学校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转嫁给家长,增加家长负担。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劳动教育等,可以多些家校共育的内容;学生学科类的学习应该适当减少家长的关注度,这有利于缓解家长焦虑、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专家表示,应进一步厘清家校共育关系,既要有效约束老师在班级管理中权力过大的情况,也要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孩子教学成长的积极性,并做好相关监督管理,促进家校更良性地互动。
受访基层教育工作者表示,减轻老师和学生负担不应是单纯的一句话,而要真正落地。对于学校中存在的形式主义或非教育教学任务要坚决清理,为教师和学生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此外,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有效引导学生、合理疏解教育焦虑才是长远之策。(记者舒静、郑天虹、骆飞、柯高阳)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