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4月14日电? 题:汪尔康:把科研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新华社记者 孟含琪
汪尔康在办公室查阅文献(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保梗担材辏缁慕喜抛?,义无反顾踏上北上的列车,投身建设东北的大潮中,成为我国电分析化学开拓者。
转眼,青葱少年已满鬓斑白。85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尔康仍坚守每天到实验室,对科研的热情一如当年,这位来自江苏的科学家已在东北扎根了60多年。
六十年如一日,汪尔康将研究作为一种兴趣,笔耕不辍,加班成了常态。
“电灯为什么会亮?”“留声机怎么会响?”汪尔康从小拥有一个科学梦,他爱思考,喜欢钻研,没有正式读过小学、初中的他,凭借天赋和努力,不满16岁就考上了上?;笱Ю硌г夯怠?/p>
大学毕业后,他没有选择留在上海或回家乡工作,而是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毅然来到条件艰苦的东北,踏上了科研之路。
为了培养科技人才,组织还选派汪尔康赴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极谱研究所留学,师从著名分析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J·海洛夫斯基主攻当时新兴而中国科技界很少有人问津的极谱学。每当节假日,同学们结伴去游览山水名胜,他总会钻进实验室和图书馆,把全部时光用在学习和工作上。
临近毕业,当导师再三挽留这名刻苦的中国学生留下来时,却被汪尔康直接拒绝了,理由只有一个——祖国需要我。1959年,汪尔康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开始聚焦国际科学前沿,发展我国分析化学。
上世纪70年代,他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大型脉冲极谱仪,其灵敏度和稳定性均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80年代他成功研制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商品水平的多功能新极谱仪。90年代,他又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扫描探针和电化学扫描探针显微学的研究……他的研究得到国际公认,更推动了我国电分析化学研究水平不断进步。
至今,汪尔康已获得国家、院部省级科技成果奖18项、国际奖2项;申请专利公布40项;发表科技论文900多篇,其中SCI收录800多篇。2017年他获得了中国电化学成就奖。在业内,汪尔康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泰斗级人物。
尽管已成为化学大师,但汪尔康却从没有一刻停下来,依旧严格要求自己。
汪尔康和妻子、中科院应化所研究员董绍俊在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合影(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今年春节,汪院士和妻子又是在办公室度过的?!敝锌圃撼ご旱绶治龌Ч抑氐闶笛槭抑魅巍⒀芯吭卞掷只鬯?,汪老师的爱人董绍俊也是我国著名分析化学家、中科院应化所研究员。这已经不是两位老师第一次这样过节,“只要不出差,他们基本每天都在办公室工作。”
办公室——实验室——家,三点一线;五加二、白加黑,没有休息日。这就是汪尔康和董绍俊坚持了60多年的习惯?!熬退闶浅霾盥猛?,无论是飞机上还是火车上,我们上去都是赶紧补觉,可是老师却不知疲倦,不是看文献就是修改学生的作业。”逯乐慧说。
“哪里会觉得枯燥,做研究就是乐趣?!蓖舳邓?。
所谓大师,不仅自己业精于勤,汪尔康还培养了一大批科学家继续在祖国深耕。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是他培养莘莘学子的载体。这个实验室是汪尔康和同事一手创办起来,是我国电分析化学领域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汪尔康真正做到了桃李满天下,“无论这些学生身在何处,都要时刻想着祖国,为国家作贡献?!蓖舳狄哉庋谋曜家竺扛鲅?/p>
做科研时,汪尔康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研究员;日常生活中,他也是如此要求自己。
今年春节前,汪尔康患了感冒,汪尔康的学生、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李敬听后赶到诊所,看到了让她心疼又动容的一幕:老人一手打点滴,一手还在翻文献。
去年,汪尔康生病晕倒,医生建议住院休息,可第二天有个会议,他还想出差过去,学生们不得已把他的身份证扣下了,还挨了他的批评。
纯粹,严谨,执着……很多同行评价汪尔康“把科研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p>
-
专访:我成了到中国参加尖端科研的“活广告”——访德国研究生尼古拉·米勒
走在莱茵美因应用科学大学的教学楼里,米勒告诉记者,与在德国不同,中国教授的办公室几乎随时开放。2018-03-18 10:48:18
-
王娟玲代表:科研创新需要“团队土壤”
王娟玲表示,科研创新需要领军人物,也需要骨干层、执行层,甚至辅助人员,这些人有重有轻,但都不可或缺。2018-03-12 15:23:39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