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的魅力在于高度还是速度?看“跨代雏鹰”如何作答 -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2/17 10:43:41
来源:人民空军

飞行的魅力在于高度还是速度?看“跨代雏鹰”如何作答

字体:

  他曾在清华大学读书

  也曾在航空大学飞行

  如今,更是和战友们

  跨代改装新型高级教练机

  作为“跨代雏鹰”

  他是别人眼中的蓝天骄子

  追逐“空天梦想”

  他一次次调整自己的“飞行姿态”

  给出速度与高度的最优解

  今天,小编为您推荐

  空军石家庄飞行学院飞行学员

  杨嘉迅的“换羽”历程

  我叫杨嘉迅,是空军航空大学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的“双学籍”飞行学员。完成初级教练机训练后,我和战友们跨代改装,直接开始了高级教练机的训练。

  在他人眼中,我们一飞冲天,英姿飒爽。但我们自己却很清楚,蜕变的道路可谓“一山放出一山拦”,攀登高峰的过程中,有浪漫,更有艰辛。

图片

  在清华的第一堂空气动力学课上,教授就提出一个问题:“飞机靠动力克服空气阻力获得速度,以速度获得升力达到想要的高度。大家觉得飞行的魅力,是在于高度,还是速度?”

  我当时举手抢答说:“我希望能飞得更高。只要我具有了足够的高度,飞行就可以更为从容。我可以更好地享受美丽的景色,也可以放心大胆地机动,最重要的是让敌人无法触及。”

  “谢谢你的回答。不过,提升高度的过程总是要付出努力的,躺平肯定不行。你需要昂起头,保持一定的迎角才能得到所需的升力。要记住,迎角越大,你需要克服的阻力也更大,你得更加努力。而且,迎角过大的话,你得小心失速,那样会让你身心俱疲,却升力顿失。”教授的话讲了飞行,又不止于飞行。

  在那以后,我对“失速”这个课题产生了兴趣,一头扎进图书馆,研究历代科研人员和飞行员与失速的生死较量。这门课结束时,我做了以“失速”为主题的结课报告。教授笑着点评说:“悄悄告诉大家,失速也不用过于担心,不妨降低姿态,减小迎角,暂时停止爬升甚至来点俯冲。等你恢复了速度,积蓄了动能,只要能及时拉起,就能重新向上。”

图片

  后来,我开启了我的初教机飞行训练。刚学完飞行理论课,在地面上欣赏特技飞行表演时,我觉得飞行员的一招一式都能与空气动力学理论对应,不禁暗自欣喜,以为自己已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可当自己坐在驾驶舱里,才发现原来那些看似轻巧的动作,完成起来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刚飞特技动作那段时间,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我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偏差是怎么产生的,我的操作就以师父的批评结束了。常常一个架次下来,我就像是失速的飞机,抬不起头。

  “提升高度的过程总是要付出努力的,躺平肯定不行。”心中默念着教授说过的那句话,我在演练场转了一圈又一圈,拿着小飞机模拟空中的动态,想象着气流的痕迹。我更加积极地总结犯过的错误,制定改正的措施,落实到下一个架次中,师父的批评也逐渐减少。

  后来飞特技动作,在座舱里时间好像过得很慢,指尖触碰到气流的震动,身体感受到载荷的压力,我对“人机合一”有了直观的体验。空气动力学课上的公式不再抽象而生硬,板书仿佛化为空中的气流,产生升力托举我高飞。

图片

  再后来,我到了新的学校,新的师父带领我驾驭更先进的战机。第一次坐上新战机起飞,自认为初教机技术很过硬的我,被否定得很彻底。在这架更强大、更复杂的新战机面前,我完全找不到当初那种“人机合一”般的畅爽感觉。

  “跨代改装高级教练机难度很大,你空学理论,眼高手低,空中都用不上。”飞了几次都没找到诀窍,新的师父很干脆地告诉我,不妨放低姿态,忘掉以前的习惯,从零学起。我明白,再不调整自己的“迎角”,我就要失速了。

  我再一次拿着小飞机模型,用自己的脚步丈量新的演练场。每当感觉自己“迎角大”,理论掌握不透时,就稍微“松松杆”,俯身到理论课本里寻找答案,或请教身边的同学。理论书翻开了又合上,飞行服反复被汗液浸透又晒干,地面演练和模拟器帮助我练熟注意力分配,气流的痕迹终于又在我的脑海里变得清晰。终于,我迎来了新战机的单飞。战机昂首飞向蓝天的那一刻,我重新找回了驭风而行的滋味。

图片

  回看飞行视频、总结体会之余,我又把在清华学习时记录的空气动力学笔记翻开,在理论中一一寻找实践的依据。我想,“飞行的魅力在于高度还是速度”这个问题,我已经有了新的答案。高度与速度二者相辅相成,真正重要的恰恰不是二者中的哪一个,而是如何灵活准确地调整“迎角”,在“求高”和“求快”之间切换。

  通往战场的路上想必困难还有许多,我要不断优化自己的 “飞行姿态”,才能有足够的能力捍卫祖国的领空,完成自己的使命。

【纠错】 【责任编辑: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