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打仗——军委联合参谋部某频管大队投身改革强军记事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题:一切为打仗——军委联合参谋部某频管大队投身改革强军记事
黎云、张能华
作战地图、电磁环境图、频管力量部署图、频率划分表等4幅巨大的图表,悬挂在作战指挥室四周。指挥席位前,连通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的终端开设完毕。
记者跟着军委联合参谋部某频管大队大队长李玉刚的脚步,走进作战指挥室,一股浓浓的战味扑面而来。
?。玻埃保赌辏苍拢玻叭眨葜醒刖?,原总参某电磁频谱管理中心调整组建成军委联合参谋部某频管大队,从服务装备建设转向支撑首长决策。
从中心到大队,换的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职能任务的嬗变。成立次日,大队迅速与军委联指中心、军委机关和战区有关用频部队对接,摸清服务作战的第一需求:四项直接服务打仗的紧要任务排在了第一方队,历时98天率先出手。
“联指就是一个大系统,哪一个席位掉链子都会影响整体,必须用席位需求倒逼能力建设。”这是大队第一个参加联指中心作战值班的高工孙秀志最大的感言。
然而,谁也不清楚联指对电磁频谱需求的标准答案是什么。3月中旬,在值班时,孙秀志看到几份我军遂行远洋护航、海外维和和联合军演等境外任务的报告。作为频谱监测领域的“技术大拿”,他敏感意识到,随着海外任务的增多,我军装备与境外军地用频冲突问题将不可避免。
摆在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条是很快就能见到成绩的概略服务:将国际用频政策法规搜集整理成合集,让部队“看着办”;另一条是风险大的精细服务:制定境外用频保障计划,让部队“照着做”。
孙秀志选择了荆棘丛生的第二条路。大队政委杨存社一边给他打气,一边支持他成立境外用频保障研究课题组。
科技干部是带头人,群众是创业的主力军,领导是创业的排头兵。在官兵们探索怎么干的同时,大队领导3次带着业务骨干深入联指中心值班席位,理清频管与其它要素间的信息需求、信息交互和信息流转,把“发挥什么作用,怎么发挥作用”等根本性问题拎了出来。
最终,用于支撑作战筹划的几十类服务项目被一一理了出来,并一对一绘制了路线图、制订了计划书,任务清单分到每一名官兵手中。
就此,有人曾善意提醒,在职能分工没有完全明确的情况下,步子可以放缓些,别一起步就给自己戴上“紧箍咒”。
“工作不能完全等着上级定,谁先看到谁就应该先干起来。只要是指挥所需要、打仗需要,必须一抓到底!”面对稳一点的提醒,大队党委“一班人”态度坚决。
见到副大队长欧孝昆,一份《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用频研究报告》正摆在他的案头。让人意外的是,前景巨大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课题,被他划了“X”。
“虽然这项技术很有市场,但离战场较远!”他说。
前几年,只要和频管有关的课题,他们都会积极争取过来,4年来经他批准申请的科研项目有160多个。如今,与作战无关的课题一律放弃,仅今年上半年被欧孝昆砍掉的项目就有10余项。
一人之变,集体之影。6名大队常委,从往日的科研型管理型领导向打仗型转变,无论是分管行管,还是负责后勤,都紧紧围绕服务作战搞筹划、提建议、带队伍。
今年,大队投入最大的一笔经费,是建设支撑前台的频谱管控中心。踏入机房,值班员正实时向军委联指中心推送重点区域电磁环境情况。
也正是依托这个中心,大队初步形成了小核心、大外围的保障样式,时时刻刻都有十几名官兵奋战在值班值勤岗位上。
曾担任过多个重要科研课题组组长、五获军队科技进步奖的工程师张雷鸣,今年一个科研项目都没有申请,把精力集中在作战频管情报数据建设上;
中科院博士、工程师李烨坦言,过去所学知识快跟不上打仗的步伐了,真的需要再读一个“打仗专业”博士。
刚刚走上室领导岗位的韩朝晖、田伟和闫宏伟三位女将,心向战场,围绕如何充分发挥武器装备作战效能深钻细研,将手中的一组组数据变成一颗颗子弹。
“虽然现在科研课题少了,能获奖的机会少了,但直接为打胜仗服务的机会多了?!贝涌蒲泄歉勺臀文比嗽钡墓こ淌χ芫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