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电影化改编与理想型侠士-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2/13 15:19:33
来源:新华网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电影化改编与理想型侠士

字体:

 

由徐克导演执导,肖战、庄达菲领衔主演的古装武侠片《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于2025年春节档上映,影片改编自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讲述了南宋时期,蒙、金、宋三国混战,自幼在草原长大的宋人郭靖习得天下绝世武功,并且与聪明伶俐的黄蓉情深意切,但是惹来执念《九阴真经》的欧阳锋对他们的追杀;随着战局的变化,蒙大军与宋即将对战,郭靖离开草原,为保卫宋与蒙对峙。影片在金庸原著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电影化,以及徐克风格的改编,尤其是对“侠之大者”的侠义精神进行了深度的电影化呈现。

一、文学的电影化改编

影片改编自小说《射雕英雄传》最后六篇,这六篇也是故事矛盾冲突最为集中的章节。在这六章中,东邪西毒、全真教、丐帮人物等悉数登场,并且终章为江湖武林高手对决的“华山论剑”。但是,影片在小说众多人物形象谱系的基础上,删繁就简,以郭靖为绝对的叙事核心,进行了重历史性与武打场景的电影化改编。

影片的电影化改编首先体现充分撷取原著中历史性的部分,并将其扩大化,进行了重庙堂化的改编。在金庸原著中,郭靖作为“江南七怪”的弟子,发现六位师傅惨死于桃花岛,误会黄药师为杀师傅仇人,弃黄蓉而去为师傅报仇。书中浓墨重彩描写了黄蓉如何找出郭靖师傅被杀的真相,被影片一句话带过。书本中着力描写的江南七怪之首柯镇恶、桃花岛主黄老邪这些行走于江湖中的奇侠人物在影片中并未出现。影片着重建构的是郭靖人物关系图谱,围绕郭靖这一主角,先后建立了恋人黄蓉,武林对手欧阳锋,重点是与草原大汗、拖雷的复杂人物关系,而大汗、拖雷人物却有历史原型。金庸原著中将故事结局为“华山论剑”,在“华山论剑”中,江湖顶级高手通过比武争夺“天下第一”的名号,小说结局定格在江湖叙事中。电影在改编之后将这一武林盛事删减,改编为蒙欲硬闯宋土攻打金,郭靖捍卫宋,欧阳锋练《九阴真经》走火入魔,郭靖与欧阳锋决战之后,保护了大汗,也劝退了蒙军。而这种家国天下事对快意恩仇江湖的置换,正是体现影片所追求的主旨,不停留于“以武犯禁”的侠,而是对“侠之大者”的侠义精神追求。

影片的电影化改编还体现为武打动作的场景化与科技化。金庸原著中对于武打有着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写,如欧阳锋在烟雨楼中放出的“蛇阵围城”,全真教的镇教武功“天罡北斗七星阵”等等。港版与内地版的电视剧版《射雕英雄传》都高度还原了小说的武打场景。但是以创新见长的徐克并没有因循守旧,而是进行了徐克式武侠场景的呈现。在徐克的武侠电影系列中,对于武侠的表现,往往通过特效技术与辽旷阔远的空间,以大全景、快剪辑呈现出极具视觉奇观性与心理冲击力的奇幻武侠场景。导演将金庸小说中的匠心独运、奇思妙想的武术场景幻化为在数字技术加持下的宏大场景。如在郭靖与欧阳锋的两次打斗中,第一次在高耸的城楼上,火光烛天,巨型铁缸几欲将郭靖压扁,而郭靖一招“隔空打牛”将欧阳锋制胜。而在影片高潮处,已经走火入魔的欧阳锋轻而易举将蒙数万大军横扫,在与郭靖对决中飞天遁地、通过特效技术将“降龙十八掌”“蛤蟆功”等武功呈现得诡异绝伦、精彩纷呈。影片将金庸小说中的武侠场景以徐克式武侠风格予以融合与呈现。

二、侠士的理想型典范

    影片片名副标题为《侠之大者》,揭示了创作者并非单纯讲述一个江湖传奇的武侠故事,而是欲创作一位理想侠士的典范。千古文人侠客梦,在影片中寄托了创作者侠士理想的无疑就是郭靖这一形象。郭靖的父亲是抗金义士,被奸人所害,母亲李萍逃到草原,郭靖自幼生长于草原,得到了大汗的培养与赏识,与草原公主华筝结有婚约,与王子托雷结为安达。在成长过程中,跟随江南七怪、全真教、丐帮帮主洪七公、周伯通等习得武艺,精通《九阴真经》的武功,与挚爱黄蓉相伴于江湖。生于乱世、长于他乡、侠骨柔情,郭靖这一复杂的人物设定为观众想象侠义之士提供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

故事背景设定在南宋时期,宋、金、蒙对峙,连年混战。在中国文学传统中,侠士往往生活在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乱世中,侠士的铲恶锄奸、匡扶正义寄托了公众对于安定和平的想象。但这类英雄往往以游侠形象出现,柳亚子诗曰 “乱世无教重侠游,忍甘枯槁老荒邱”。游侠为心中正义,行侠仗义之后剑走天涯,不被儿女情长所牵绊,成为一种孤胆英雄式的存在。在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中的李慕白、徐克导演的《新龙门客栈》中的周淮安无不是这类侠士。但是郭靖则不然,郭靖与黄蓉之间的互相仰慕、两情相悦,在影片以极为浪漫化的物象与场景呈现。两人约定相互走散时以风车为媒;阔别多年后,以桃花酒焖鸡为暗语,在电闪雷鸣的暴雨中相拥。无不体现着郭靖的儿女情长。因此,影片着力追求的“侠之大者”并非只是“以武犯禁”的游侠,而是首先能够“修身齐家”,继而“治国平天下”的“儒侠”。

郭靖生为宋人,其父为让他勿忘靖康之耻,取“康”字为他名;其母也一直教导他“不可忘本”,强调他的汉人身份;同时郭靖生长于草原,尤其是与大汗家族关系亲密,促成了他身份的多重与复杂。直观反映在影片中就是郭靖多次的草原服饰与汉族服饰的换装。尽管多重身份,但是郭靖的身份认同始终坚持是自己汉人,对宋的忠诚也从未动摇。因此,在蒙军久打金国未能将其攻下,欲借宋境攻打金,被宋拒绝之后,一场蒙与宋的战争一触即发时,郭靖义无反顾地离开草原,与宋人一起抗敌,影片的高潮是大汗率领的大军与郭靖黄蓉在宋城之外的对决。对宋国的忠义与对汉人身份的坚守正是郭靖所追求的“侠之大者”的首要要义——“为国者”,而郭靖的国家身份认同也寄托着同为港人的金庸先生与徐克导演的国家与国人身份认同。

“侠之大者”的第二层要义则是“为民者”。面对兵临城下的蒙军,郭靖奋不顾身出城应战。此时练习《九阴真经》的欧阳锋已走火入魔,欲杀大汗。在这一关键性时刻,郭靖超越了自身的国族身份,选择与欧阳锋对决,保护大汗。在打败欧阳锋之后,郭靖对大汗说出“大汗一人威风赫赫,天下却不知积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儿寡妇之泪,真正的英雄不是南征北伐,而是忧国忧民,永怀怜悯之心,那才是真正的侠之大。”而这“怜悯之心”是超越个人胜负欲,内涵着为民、护民、爱民的侠义精神,也正是郭靖及文本创作者所追求的“侠之大者”的理想型侠义精神。

电影对于侠义精神的追求除凝结在郭靖这一典型形象之外,还体现在女性形象上。在原著中,华筝着墨不多,并且是纯粹的郭靖爱慕者形象。但是电影中,华筝的出场是在黄蓉被欧阳锋追杀之际对于黄蓉的拔刀相助。在得知黄蓉就是郭靖的心上人之后,两人并没有陷入为争夺郭靖雌竞的叙事套路中,而是各自彰显了其颇具侠义风格的性格魅力。黄蓉足智多谋,为郭靖在军事战略上出谋划策;华筝也有着草原女儿的烈性,在知道郭靖要回宋时,电影改编了原著中向父汗告密试图留下郭靖这一情节。在影片中,华筝违逆父亲之命,暗中护送郭靖出草原。郭靖的母亲李萍也胸怀大义,为避免郭靖回宋有后顾之忧选择自刎。这一系列女性形象与徐克电武侠影中女性形象一脉相承,不拘泥于自身的情感,兼具女性的柔情与男性的坚韧,有着更为独立的精神与宽阔的视野。

影片《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通过对经典的再演绎,让几代人共同的集体记忆金庸小说在春节档的银幕上大放异彩,再一次彰显了中国武侠电影强劲的生命力与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电影理论家、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饶曙光)

【纠错】 【责任编辑:唐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