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廉价纤维制品下脚废料加工制成的化纤棉被,冒充“一级长绒棉”被芯销售,已成为公开的“秘密”。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作坊式小工厂回收化纤纱线等下脚废料,粉碎制成絮状,经流水线再加工后,一床床雪白的“棉被”便出厂销往全国。(2月10日澎湃新闻)
未经消毒处理,潜藏致病菌与化学残留的风险,含棉量低至百分比个位数……劣质棉被之劣,令人瞠目。面对消费者质疑,平台小二却坚称不售假,上架商品均经过了严格资质审核。处理升级后,平台客服专员竟然“反咬一口”,质疑第三方检测报告真实性,还“怀疑送检的不是同一条被芯”。尽管平台后来作出了调整,但维权场面一度如此怪诞,让人不由得怀疑,所谓的电商“工厂直供”怎么就成了劣质产品的庇护所?
在工业互联网的风口下,电商“工厂直供”模式聚合海量工厂资源,帮助电商解决找工厂难、小单试单难等供应链痛点,顺应了小批量、定制化的市场需求。在平台上,电商与工厂无缝对接,产品与服务信息本该更加透明化。然而,据媒体调查,消费者无法直接联系涉事商家,更看不到商家信息,就连产品的页面描述与配图也是“盗图”。商家与厂家“集体隐身”,“黑心棉”产业链便有了滋长的温床。那些冲着平台有保障才下单的消费者,不期遭遇平台的冷漠,该是多么心寒。
如果任由平台“装睡”,新业态、新模式恐怕逃不过信任危机。依照法律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对平台内经营者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核,并记录、保存信息。电商平台应加强审核与管理,提高“工厂直供”准入门槛,完善消费者投诉与维权机制。监管部门则应强化监管,督促平台切实担起责任,严厉惩戒制假售假行为。消费者要保持理性与警惕,不要被不正常的低价所迷惑。从长远来看,只有让消费者放心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才有美好的未来。(杨博)
【纠错】 【责任编辑:康薇】